谈成因
- 雾霾形成内因是排放,外因是气象。
- 京津冀地区PM2.5的主要来源包括燃煤、机动车等一次排放物,以及这些源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经转化形成的二次污染物。
- 虽然我国近年来单位GDP的污染排放量相对有所下降,但污染绝对排放总量是上升的,这是大气污染形势逐渐加剧的根本原因所在。
- 虽然目前社会各界对大气污染成因解读不一,但实质上的指向都是一致的,只是解读方式和角度不一,而且各部委、科研机构没有统一发声,才造成了社会公众对此认知混乱。
- 我们既是环境工作者,也是呼吸大气的普通公民,因此我们可更多的从公众感知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讨论雾霾成因或发声。
- 我们现在缺乏一种机制,将目前的研究成果(排放、转化和气象规律等)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拼图"。要实现这种集成,就需要一个组织形式,比如成立跨部门联合"科学小组"或"霾工作组",集各家之长,对雾霾成因进行客观完整的分析,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有效的治霾措施提供有效的科学支撑。
- 不同研究方法分散开展的雾霾成因解析工作犹如"瞎子摸象",虽然科学家们均是基于各自真实的研究结果,且"摸到什么就说什么",但容易以偏盖全,以局部事实代表整体规律。
谈防治
- 治理雾霾不能"病急乱投药",在相关标准或补贴政策的制定上,既要考虑地域的差异性,也要考虑行业的公平性,更需"耐住性子,逐步推进"。
- 在以煤主要一次能源的中国,加强煤的清洁利用更加重要。
- 解决雾霾问题主要还是解决减排问题。经济发展必须要能源驱动,能源驱动又与煤相关,因此煤的清洁利用很关键。
- 要重视电力行业中的热电以及非电行业中除常规的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外的农村面源污染(生活及作坊式生产)的污染问题,这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管理。
- 《大气十条》已经制定了相应的科学防控措施,相关的技术准备也十分充足,但是开出"药方"之后有没有'按方抓药'或'按时吃药',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
- 企业的排放污染源和排放的数量、浓度应该自己公开,公开之后,除了公众监督以外可引入同行业监督。
- 环保部下一步改革可以往环境监察方向走,环保部吹哨,每个部门独立负责部门内的环保工作。
- 治污下一步重点是公开排放源,同时政府出资,发动群众,鼓励老百姓举报违规排放企业。
谈借鉴
- 伦敦烟雾事件主要成因是燃煤,洛杉矶主要是机动车,而我们国家是在燃煤量非常大的基础上机动车也在迅速增加,再加上钢铁、建材、水泥等重污染排放行业,使得中国形成了高度的复合污染。
- 洛杉矶之所以能有效遏制机动车污染排放,是因为他们施行了几乎全世界最严苛的油品标准,中国在今年2月份才开始升级至国四标准的车用柴油,而这与洛杉矶的标准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 中国治霾要看到中国的特殊性,认清我们所处的阶段,科学理性的看待雾霾。
- 日本用地方立法逐步推动中央立法,然后严格执法,形成了一套良好的治污机制,而中国需借鉴日本加强执法力度,改变目前"谁违法排污谁成本低,谁先做环保谁先死"的窘境。
- 那些发达国家之所以能治霾成功,是因为他们最终都实现了产业转移,即将重污染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欠发达国家转移。这在目前的中国,是难以实现的
- 不能简单的说借鉴国外经验,而是要理性借鉴,要'点穴点到位',要将我们的条件和他们当时的条件对接才可取。
- 目前国家在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将此与京津冀治霾联防联控有机结合起来,这种"联发联控"的治理模式更有助于促进如河北这类高污染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从而达到相对理想的治污效果。